本文转自:泰州日报
班班有田 人人种地
劳动教育让孩子们 从教室走向广袤热土
班班有田
人人种地
劳动教育让孩子们
从教室走向广袤热土
本报讯(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余国升 钱佳俊)10月16日,新华社、新华网、央视网、教育部官网等纷纷聚焦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“世界粮食日”主题活动。当天,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辨识粮食,学习农耕文化。这是泰州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缩影。作为全国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,近年来,泰州以“五育融合”为导向,构建起“家校社协同、课内外联动”的劳动教育新生态,让孩子们从教室走向田间地头,从知识学习升华为品格塑造。
锚定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”目标,2022年8月,我市出台《泰州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办法》,其中不仅明确了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、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、普通高校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课时要求,更创新提出“学科融合”理念,让劳动教育渗透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。姜堰实小的“快乐农场”便是典型:数学老师带学生计算土地面积、规划种植密度,语文老师让学生撰写农事日记,科学老师讲解无土栽培技术,真正实现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”。
“2012年起,学校陆续将校园南侧的一块荒地开辟成如今近2000平方米的‘快乐农场’,以项目化研究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,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农场生态课程体系,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。”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校长钱存平介绍,学校以小农场为课程基地,整合农耕文化、快乐种植、科学探究、田园读写诵、创意刻绘烙五大板块,形成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、劳动技能、劳动品质为核心的“劳动+”特色课程,实现了“班班有田,人人种地”的劳动模式。
在“快乐农场”,孩子们全程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,浸种、移栽、浇水、除草、施肥、收获、出售,在劳动实践中,做“小小农民”,学“农家本领”,品“农家风味”。学校还通过“山芋美食节”等节日类、创意类、竞赛类活动,增强学习趣味性,并探索建构“五育融合”的“生长币”积极评价体系,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向上的自信和动力。“学生参与一次农田的劳动或管理,可以获得一枚生长币奖励;班级的农田被学校评为月度‘最具生长活力田’,该班每个孩子可以获得一枚生长币奖励;农作物成熟后进行拍卖,均可获得相应数量的生长币。”钱存平说,借助“云上生长榜”平台,通过“每周劳动之星”“月度劳动达人”“年度劳动榜样”等评选活动,各班之间、同学之间、小组之间互相竞争,结伴上“劳动光荣榜”,凡是获奖或上榜的学生,均可获得相应数量的生长币,既激发孩子们的劳动热情,更促进全面发展。
高港实验小学的“开心农场”,不仅学生可以参与,家长也积极投身其中,家校共育一同构建“会呼吸的成长课”。
“这不是普通的菜地,而是藏着文明密码的时光机!”在高港实验小学金港校区“开心农场”,副校长万小剑边带孩子们种地边讲述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奇故事:从《诗经》中的“十月获稻”,到苏轼笔下的“日啖荔枝”,从曲辕犁的精巧弧度,到太空种植舱的科幻未来……孩子们不禁感叹:“原来,我们拥有如此漫长而深远的农耕文明。”家长志愿者们走进校园,纷纷变身“种植顾问”,现场展示种菜口诀:“浅种茄,深栽姜,南瓜要爬架乘凉。”孩子们边听边模仿,与家长一起完成农耕作业。“原来香菜种子需要人工帮助破壳”“蚯蚓是土壤的钢琴师”……课后,孩子们在观察日记里这样写道。“自然是‘双减’政策下的新课堂,当孩子们的手触摸到土地的温度,劳动教育的根便扎进了文化的土壤。”万小剑说,在这方小小的“开心农场”,从一棵香橼树的年轮到一株野花的微笑,每个孩子都化身为“农耕少年”,让教育的诗意在每一寸土地上悄然生长。
记者了解到,为破解“学校单干、家庭旁观”的困境,我市建立了“三位一体”机制: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制定家庭劳动清单,如小学低年级学会系鞋带、中年级学做简餐等,社区开放科技馆、福利院等场所提供公益岗位,企业开放生产线供学生职业体验,健全协同机制,推动全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。数据显示,全市98%的中小学建立了家校劳动教育联系制度,85%的社区设有未成年人劳动实践岗位。
“劳动教育需要真实的土壤。”泰州市凤凰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卫军介绍,学校已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肌理,从孵化鸡蛋到搭建生态鸡笼,从种植七彩番茄到用新鲜艾草拓印画作,几乎每一处空地,都成了孩子们劳动实践的乐园。本草园中,学生亲手种植中草药并制作标本;果树园里,学生修剪枝丫,收获的果实用于公益义卖;蝴蝶园让学生观察生命蜕变,感悟生态平衡。
当劳动成为日常,学生的变化也显而易见,很多原本对自然并不关注的学生,开始观察到学校的一棵树上长有蚜虫,并帮助学校进行治理。“未来,我们计划用AI技术记录学生劳动过程,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,并开发‘劳动微课’资源库。”刘卫军说,劳动教育要让孩子在创造中感受美好,在合作中超越自我,这也是学校“卓而特立,越而超己”的真谛。
优秀的教师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根本,为此,泰州组建了3000余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,其中包括非遗传承人、劳动模范、技术能手等“编外导师”。
“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技能,更要传递劳动精神。”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、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表示,我市创新构建了“教育+实践+评价”的完整链条,不仅让学生学会劳动,更让他们在设计、协作、创新中动脑;不仅关注劳动成果,更记录过程中的责任意识、团队精神,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育,真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