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滁州日报
□戴先任
来到田间地头体验干农活,前往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,进入高校实验室探寻前沿科技……暑假期间,各类研学游产品纷纷上新,吸引了不少家长下单。近年来,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,市场蓬勃发展。但研学游机构泥沙俱下,导致安全事件频发,还存在价格虚高、货不对板、缺“研”少“学”等问题,屡屡受到家长们的质疑。
(8月22日《人民日报》)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、增长知识,符合学生成长规律,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。早在2016年,教育部等11部门就发布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提出中小学要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,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
近年来,随着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,研学游受到热捧,“研学热”持续升温,尤其是寒暑假期间,研学市场持续火爆。
但目前的研学市场存在一些问题。比如存在价格虚高、不能让家长“明白消费”的问题,有的研学机构收费还存在商业化倾向。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,还存在鱼龙混杂,如相应资质不具备、研学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。另外,“只旅行不研学”“只游不学”“到此一游”等问题,也较为明显。而有的学校组织的研学游,还容易出现形式主义、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。
这些问题的存在,让研学游游离了教育正轨,“好心”可能办成了“坏事”,一些研学机构趁机收割消费者韭菜,赚得盆满钵满,这既可能损害学生家庭的合法权益,还可能误人子弟,与教育部门推进开展研学游的初衷背道而驰。要促进研学旅游健康有序发展,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。
研学游不能“虚火旺盛”,不能游离了“教育+”正轨,寒暑假研学游不能火爆与混乱并存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研学旅行市场野蛮生长,与相关标准缺失有很大关系。对此,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行业的强制性标准,填补标准空白,引领行业规范发展。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。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与引导,促进学校规范开展研学游,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,让研学旅游变得有质量、有内容。学生家长要能理性消费,警惕虚假宣传,防范掉进消费陷阱,避免被收割钱包。同时,对于研学市场乱象,要加大治理力度,对于侵犯学生权益的不法行为,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治,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。
研学游不能成了收割家长钱包的“消费陷阱”、不能“不研无学”、不能再“任性游”,而要能“规范游”,也要物有所值。“研学热”不能“野火乱烧”,要能“热而有度”,要加强对研学游的规范引导。需要监管部门、教育部门、学校、家长等相关各方,都能守土有责,正确认识与正确对待研学游,填平“消费陷阱”,防范研学游成了“研学忧”,共同促进研学游走向“研学优”,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位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