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美好生活
一枚孔雀蛋“孵化”出好关系
唐 艳
作为一名从事中小学教育近30年的校长,我常常在思考: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我们追求的“好的教育”究竟需要怎样的土壤?
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,好的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,而这一切始于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与信任。
当我们在校园里孵化一枚孔雀蛋时,未曾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生命实验,竟成为撬动师生关系、家校关系、生命认知的支点。
2024年春天,学校萌宠园的孔雀妈妈意外产下几枚蛋。面对这个难得的生命教育契机,我们没有选择由教师主导的专业孵化,而是大胆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。这一决定背后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: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,而是在共同经历中建构意义。
我们成立了学生孵化组,由六年级学生胡熙倩领头自主管理。教师退居“幕后”,只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。从生物教师到后勤师傅,从家长志愿者到年级“观察员”,一场跨越年龄、学科、家校的生命教育悄然展开。
项目启动初期,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,孔雀蛋孵化需要精准控制37.5℃的恒温与60%—70%的湿度。学生反复调试孵化器参数。当第一枚蛋因温度波动未能成功孵化时,孩子们没有气馁,反而自发制作了《孵化日志》,用折线图记录每日温度、湿度变化。这种“试错—调整—再试错”的过程,让师生关系从“教与学”转变为“研究共同体”。正如胡熙倩说的:“老师教会我们的不是标准答案,而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。”
令人惊喜的是,后来学生不仅成功孵化出第一只小孔雀,还自发建立了值班制度、温度监测记录、健康观察日志等完整的管理体系。
随着孔雀的成功孵化,我们顺势升级了萌宠园孵化项目组,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激活。他们设计了“萌宠认养制”,通过西蜀币(学校虚拟货币)竞拍获得照顾孔雀的资格;开发“孔雀成长档案”,融合语文写作、数学统计、美术绘画等学科元素;思考策划“孔雀文化节”,将孔雀习性研究与非遗蜀绣结合,制作出带有孔雀纹样的文创产品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师退居幕后,成为资源协调者——当学生提出建造遮阳棚时,后勤部门提供材料清单;当需要专业兽医指导时,家长志愿者联系动物专家……这种“需求—响应”机制,让校园成为真正的“儿童友好型生态系统”。
这个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关系建构的5个关键要素:安全感、信任、需求、平等、试错。每个要素都在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:学校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去尝试,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,项目满足学生被需要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,师生以平等的姿态共同探索,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试错中成长。
在西蜀学校,好的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手段,更是教育的目的。我们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,让“关系育人”成为学校的底层逻辑。
比如,我们以西蜀币为载体,构建起多元激励机制。参与孵化项目可获得“生命币”,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可赚取“互助币”,提出创新建议能兑换“创意币”,负责自主管理岗、小组管理、自管会等工作可获得“管理币”。这些虚拟货币不仅能在班级超市兑换文具,还能竞拍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机会、申请“校园空间使用权”举办个人画展等。这种将成长量化为“经济行为”的设计,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,深刻理解责任与权利的关系。正如一位三年级学生所说:“原来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变得更‘富有’。”
我们还打破传统校园的功能分区,将萌宠园、游乐场、图书馆等空间设计成“关系触发点”,坚持“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为教育服务,要活的,不要死的”的理念。比如,学生自主设计校园环境。我们采纳学生的设计图,修建了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游乐场;开展“轮胎艺术”“壁画艺术”等项目,让学生亲手装扮校园;在图书馆打造“阅读咖啡角”,师生可以边品咖啡边讨论书籍。这些设计让校园成为“会呼吸的生命体”。
西蜀学校的诸多实践证明:教育的本质是关系的建构,而好的关系需要真实的生命体验来滋养。当我们放下权威信任学生的自主探索,当我们打破边界让家校社成为教育合伙人,当我们回归本真让生命教育贯穿始终,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灌输,而是双向奔赴。在这个过程中,师生、家校、社会共同编织出一张充满爱与成长的关系网络,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,绽放独特的光芒。
(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西蜀学校校长)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