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tGPT负责人Nick Turley周一(8/4)表示,ChatGPT每周的活跃用户数有望于本周突破7亿名,高于今年3月底的5亿,且是去年的4倍。同一天OpenAI也公布了ChatGPT对用户体验的改善,包括在用户遇到困难时的支持,鼓励用户掌控自己的时间,以及协助用户解决个人难题等。
还记得OpenAI在4月底时回滚了针对GPT-4o的更新吗?这起事件源自于GPT‑4o于4月25日发布的更新,使模型变得过于迎合适户,不管用户提出多么荒谬或不当的点子,它都会给予夸赞与支持,而招致“阿谀奉承”或“谄媚”的批评。由于这种行为可能误导用户、削弱模型的可信度,OpenAI在几天内就紧急撤回了该更新。
OpenAI本周强调,ChatGPT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协助用户进步、学习新事物及解决问题,例如协助用户准备与老板之间的困难对话,或是帮忙说明实验结果,以及帮助被困住的用户厘清思绪。同时OpenAI也承认,他们也会做错事,例如那次的GPT-4o更新,但这也让该公司领悟到ChatGPT的实际用途或许不只是当下迎合适户,更该考虑到对用户的长期帮助。
于是,OpenAI正在开发工具以检测各种精神与情绪困扰迹象,以让ChatGPT能够作出适当的反应;且即日起会在用户于ChatGPT中停留太久时,温和跳出提醒;也会在用户提出攸关个人的难题时,理性地提出问题与分析,而非直接替用户作出重大人生抉择。
市场分析指出,上述都是OpenAI回应外界对于AI过于干预人生,或是诱导脆弱用户的批评所作出的改变。
随着ChatGPT应对市场反应作出改变,投资者似乎也更看好OpenAI的前景。OpenAI于3月底宣布将融资400亿美元,市值增至3,000亿美元,其中,软银集团(SoftBank Group Corp,SBG)承诺要投资200-300亿美元。纽约时报(The New York Times)上周报道,软银以外的投资者已于3月投入25亿美元,OpenAI原本预计年底前要再募集75亿美元的资金,但已在7月底募集到83亿美元,提前“超标”。
当时纽约时报也引用消息来源报道,OpenAI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已增加到130亿美元,预计到了今年底可突破200亿美元,且付费使用ChatGPT的企业用户数已达500万。
另一方面,最近市场上开始出现AI是否会泡沫化的讨论,经济学者暨投资人Paul Kedrosky上个月率先发难,宣称AI资本支出正在吞噬经济,推测2025年的AI资本支出将占美国GDP的2%,已超越2000年代的电信泡沫高峰,并接近19世纪的铁路投资高峰。接着华尔街日报(WSJ)报道,美国七大科技巨头最近一季的资本支出总额达到1,025亿美元,过去两季的AI资本支出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已超越消费支出。
美国经济学家Noah Smith则说,这波AI数据中心建设有大量资金来自具高度杠杆操作的私募基金,若未来营收不如预期,不仅将使投资无法回收,更可能因信贷连锁违约,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。
不过,2000年网络/电信泡沫时,网站与电信企业仍未找到清晰的获利模式;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,网络速度不快,广告市场规模也有限。相比之下,问世不到3年的ChatGPT,估计已累积超过1,000万名付费用户,增长速度惊人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